第(1/3)页 连续几日的徒劳无功,让陈阳原本还算淡定的心态也渐渐焦躁起来。老马就像是被刻意藏起来的关键线索,任凭他有意无意地在润迅通讯楼下晃悠了好几圈,连根人影都没见着。深城的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,人来人往间鲜少有人会在街角停留,更别提像老马那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儿。 等了两三天,陈阳感觉自己像只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,心里那股子耐心早被磨得一干二净。他干脆不再刻意守株待兔,开始漫无目的地在深城的街头巷尾游荡。 与羊城那种兼容并蓄的古旧气息不同,深城完全是另一种画风。这座城市是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的,满眼望去皆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,嗅得到的尽是金钱的味道。笔直宽敞的街道上,更多的是穿着统一制服、行色匆匆的上班族,以及时不时穿梭而过的工程车辆——哪里像羊城那般,还有几分闲适与古朴交织的氛围。 陈阳就这么走走停停,穿过熙攘的商业区,绕过轰鸣作响的工地,甚至误打误撞进了几家模样古怪的电子厂参观。他手里拿着从路边小摊买的低廉矿泉水,不时停下脚步打量那些挂满灰尘、却依然运转着的巨大机器。 这么一路溜达下来,也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,绕了多少个街区。就在陈阳感觉脚底板都开始发酸的时候,一抹意外之色在他眼底一闪而过——前方不远处,几个斑驳的铁皮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昏黄的光,那熟悉的字眼让他的脚步猛地一顿。 “古董市场?”陈阳愣了一下,随即快步向前走去。 出现在他眼前的并非什么规范的市场,甚至连正经的门面都算不上。那更像是一条被两侧低矮房屋夹在中间的小胡同,墙壁上还能看见褪色的标语,透着一股八十年代的怀旧气息。 胡同里稍显冷清,只有寥寥几个行人,但气氛却与外面喧嚣的都市截然不同,显得格外静谧。十几家挂着“古董”、“旧货”招牌的小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两侧,玻璃橱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物件——从破旧的搪瓷缸到布满铜绿的煤油灯,从褪色的老式收音机到蒙尘的木雕佛像,琳琅满目却又杂乱无章。 最引人注目的,还要数胡同尽头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,几个摆着地摊的小贩。他们带来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,有摆着民国时期的银元,有揣着解放初期的粮票,甚至还有摆着几件疑似上古青铜器的神秘物件——虽然陈阳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粗制滥造的仿品。 日头渐西,深城的暑气却丝毫未见退散,反倒愈发嚣张,像一盆熔炉里的炭火,直勾勾地悬在头顶,炙烤着大地。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地面上,斑斑驳驳,却丝毫没能带来凉意,反倒是那蒸腾的热浪,一波波地涌上来,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。 陈阳的衬衫早已湿透,布料紧贴在后背上,闷得他后背一阵发痒,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不断渗出,在重力作用下缓缓滑落。 这条所谓的古董街,热闹得有些过头。来往的行人熙熙攘攘,摩肩接踵,既有穿着朴素的老太太,手里紧紧攥着几枚古钱币,眼神警惕地扫视着摊位;也有身着休闲装,看似随意实则精明的年轻人,不时弯下腰去翻弄着地上的物件。 路边的几家古董店里,更是人头攒动,店主们扯着嗓子吆喝着,介绍着自己压箱底的宝贝,那声音混着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,嘈杂而热闹。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,檀木的香气夹杂着金属物件天长日久自然形成的铜锈味,还有混杂其间挥之不去的汗臭味,形成了一种古怪而又令人难以忽视的嗅觉记忆。 陈阳沿着街道缓缓走着,目光扫过两旁林立的店铺。说是古董店,其实更像是杂货铺——瓶瓶罐罐、旧书旧画、老式怀表、甚至还有几把破旧的油纸伞混杂在一起,摆放得杂乱无章。 他脚步轻缓,眼神却锐利得像是一台精准的扫描仪,目光从一个个摊位上一一扫过,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多年摸爬滚打在古董收藏圈的经验,早已让他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。 那些摆在明面上的高仿赝品,在他眼里如同透明一般,一眼就能看出破绽。而对于真正的古董,哪怕是被层层掩盖在不起眼的角落,他也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一丝独特的气息,就像猎犬闻到了猎物身上散发出的特殊气味,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,是历史遗留的证明。 第(1/3)页